盘点2011年,霸州逆势而上,唱响经济强市主旋律,画出了一道持续回升向好的漂亮弧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亿元,同比增长20%。
这之后,每年出台的《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来更新与调整,《规定》中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分别从融资、项目审批、土地供给、人才招聘、物质奖励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鲜明提出了“内资项目与外资项目在霸州享受同等政策待遇”的规定,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私营业者加快发展的热情。
园区带动、科技振兴、民企对接……凭借着乡镇企业时期的原始积累和政府引导,加上霸州人特有的天赋商业禀性,霸州民营经济发展很快进入了黄金时期。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达到20061家,从业人员130516人,完成总收入169.4亿元,实现税收1.89亿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9.29%、92.13%、83.32%、73.55%,个体私营企业逐步取代了乡镇集体企业在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实现了成功的超越。
2008年以来,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和全方位市场之间的竞争对传统产业的有力冲击,霸州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发展目标: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面向京津市场、实现规模经营的高效都市农业。
霸州市电化工程有限公司的CDS无氰无甲醛酸性化学镀铜液项目、克林(廊坊)机电有限公司的用于水电热等预付费控制的电子模块项目、雷森电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超强固化耐候抗静电机箱涂层项目、邦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复件无铅焊锡球等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计划。
目前,霸州民营经济终端产品数量达3600多种;全市拥有注册商标1600余件、知名商标79件、著名商标44件。继“梅花”、“华晔”、“兴钢”后,廊坊三利木业有限公司的“鑫利”商标也上榜中国驰名商标。
前进钢铁入围全国民企百强,河北梅花味精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并成功登陆A股长期资金市场。霸州拥有全国“最大”的薄壁管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生产基地。
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其很快成为霸州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目前,全市8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以上的农民现金收入,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均来自民营企业。
京龙客车首批新能源公交车整装下线,国网富达科技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竣工投产,福兴彩印BOPP薄膜今年可生产BOPP薄膜3.5万吨,实现出售的收益7.7亿元。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的新兴起的产业在霸州迅速崛起。
霸州市以开发区、胜芳经济协作区、津港工业园为平台,主动对接文化产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七大新兴起的产业,打造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链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三区”加“多点”的良性互动。
在招商过程中,霸州市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理念,抬高引资门槛,严禁“三高一低”的项目入园投资生产,对已经入园的公司进行淘汰或搬迁改造升级,重新调整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投资50亿元的国家电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5亿元的清华科技产业园、20亿元的达利食品生产基地、13亿元的LED产业园、11亿元的朝日化工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纷纷落户霸州。2011年,三大园区项目入区率达到90%,产业关联度达到75%,财税贡献率超过80%,霸州市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园和津港工业园获批为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并完成总体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霸州开发区已入围全省开发区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五强,产业集聚让霸州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崛起之路。
总投资17亿元的京通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个集多式联运、电子商务、流通加工、集货配送、大型仓储、国际物流、商贸展示、综合服务、配套商住九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信息化、国际化物流园区在霸州初步形成。
“十一五”末,霸州GDP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0亿元和23.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4.4%和2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亿元,年均增速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到22147元和7919元,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06%和65%。三次产业体系由“十五”末的8.9:64.4:26.7发展到5.8:65.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