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8个工业大类行业看,26个行业总利润同比增长,其中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了七成,金属制作的产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长近五成,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都增长26%至35%。
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手机生产之都深圳的手机生产公司开始转向内陆城市开设工厂生产。政府已将目光更多转向了研发技术和创新,与此同时深圳的土地的租金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都在迅速提高,在加上政策面上的变化,使得包括手机制造在内的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
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仍是“湖北制造”出口创汇的龙头。一季度,湖北省出口机电产品197.5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手机、平板电脑出口值分别为32.6亿元、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倍和72.5%。
一台焊接机器人能抵4名熟练电焊工,以每个电焊工月薪6000元来算,一年就能省下28.8万元,而一台机器人的价格仅为15万元左右,算上集成应用也只有20万元。“如此算来,‘机器换人’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且确保了焊接质量,提高了产品性能,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远低于全球中等水准,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市场尚处于培育期。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机器人产业作为九大战略重点与任务中的一项内容。在市场和政策刺激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欧美、大陆、韩国都在移动网络时代熠熠生辉,他们每天就琢磨着如何瓜分世界,而一些传统的科技圣地正开始遭遇危机。
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当年中国共销售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量的20.67%。201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出售的收益占GDP的比重由上午的0.01%上升至0.02%,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然而,深圳市机器人青年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杜政志表示,经过行业调研发现,中国的制造工厂整体处于工业2.0-3.0之间,离工业4.0仍有很长的路。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之年,实现中国工业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意义重大。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开启,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正成为无处不在的神经元,全球对于传感器的需求也开始呈现爆发性的增长。但是,在这一次盛宴开启的前夜,业界又遗憾地发现,中国似乎又落伍了。
《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报告数据显示,企业家总体对宏观经济充满信心,对政府提倡的“互联网+”行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经济政策表示认同和支持,超六成企业家认为,下一个风口将会出现在智能制造业。
韩国在2014年6月正式推出了被誉为韩国版“工业4.0”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2015年3月,韩国政府又公布了经过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后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韩国版“工业4.0”战略的正式确立。
据海关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我们国家进出口总值17.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 。被喻为中国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同样折射出中国制造处境艰难。最坏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工业4.0能挽救这一局面吗?
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二是精致。创新是要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而精致是在不改变现有大框架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得更精致。除了互联网意识之外,还需要有工匠意识。
9月10日,在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CPI数据的第一时间,腾讯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梦幻写手)便写出新闻稿,成为业界议论焦点。这一现象背后,说明各科技巨头正在纷纷布局智能机器人市场
尽管东北经济发展不如人意,但是东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这一基本战略定位从没发生过变化,东北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因工业产业整体遇到了困难。所以,“中国制造2025”重振中国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必须也必然在东北地区率先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