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让人最痛心疾首的事件,莫过于6月5日发生在浙江杭州收费站电车伤亡事故了。当日5时43分许,一辆浙A牌照的大众ID.4 X(事后确认)沿S2沪杭高速驶出杭州收费站,在即将驶入出站车道前,车辆突然丝毫没有征兆的碰撞防撞墙,在撞击瞬间两三秒之后,车辆即发生严重爆燃,导致车上4人无法及时逃脱而死亡。
据现场目击人员称,撞击后车辆立即起火,副驾驶有乘客曾试图从车窗逃离,但未能成功,收费站人员及时进行灭火器灭火,但终因火势太猛,同样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之前有人说一旦动力电池起火,唯一的办法是远离。
涉事车辆系上汽大众纯电动ID.4 X,该车最早于2021年1月份登录国内市场进行销售,最新款为2023款车型,起售价19.58万元,官方车型配置信息数据显示,ID.4 X搭载的为NCM811镍钴锰三元锂电池,这种动力电池的优势体现在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更高、能轻松实现更长的续航能力,电芯品牌为宁德时代。
我们从上汽大众官网获悉,官方宣称ID.4 X曾获得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碰撞测试四大指数全优成绩,具备360度电池包装甲、防碰撞全平式底盘,以及多达338项品牌标准电池安全认证,其中就提到通过了“极端碰撞”的安全测试项目。
有人说诱因是涉事车辆采用了三元锂电池,而非磷酸铁锂电池,因为前者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密度,高温稳定性不如后者,可磷酸铁锂电池的高温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在极端碰撞情况下,100%保证安全。
此次事故暴露出几个问题,一个是相关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很大比重采用三元锂电池,是否同样存在比较大安全风险隐患;一个是车企宣称的新能源产品电池安全,是否只是一纸空文。
NCM811镍钴锰三元锂电池是此次事故车辆采用的动力电池,也是当前极具前瞻性的动力电池开发途径之一,大家注意看前边的英文数字“NCM811”,NCM代表着其重要成分镍(Ni)钴(Co)锰(Mn),而811代表的则是三种成分的配比0.8:0.1:0.1。
这个配比的优势有两点:镍(Ni)含量很高,能大大的提升电池放电比和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简单理解就是延长续航里程,钴(Co)含量仅占10%,大幅度降低动力电池成本,从而提升车企毛利率。
在811配比之前,各大电池厂商普遍采用523和622两种配比,但一种原因是续航里程不理想,尤其是现阶段新能源车企之间比拼续航里程到了疯狂的程度,一种原因是钴(Co)含量过高,电池组成本过高,导致车企很难从价格层面寻找击败对手的突破口,所以,目前811配比是电池厂商、车企普遍默认的最佳选择。
之前采用NCM811镍钴锰三元锂电池的车企或产品,主要有合众、宝马、吉利几何、蔚来等品牌,涉及产品有宝马X1 25 le phev、AION S、ES6等,不过蔚来在100kwh电池包上首次采用了宁德时代的镍55高压单晶材料,能改善安全性、提升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减少相关成本,但目前普及率不高。
理性来说,目前采用NCM811镍钴锰三元锂电池的车企并不多,毕竟属于风险与回报并存的选择,对公司和车主存在双向考验,大量车企还是采用了NCM 523电池。
而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于三元锂离子电池来说,其优势体现在耐高温,比如电热峰值高达350℃-500℃,重量轻,不足之处在于低温稳定性差、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低,折射到整车产品上的体现就是同价位车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能力更短。
此前已经有包括宝马在内的多家车企公开表示,不会推出续航能力太长的产品,主流长续航里程多控制在600-700km内,而日产聆风、五菱宏光miniev等产品,从未出现因外力撞击导致电池爆燃的事件,也说明低续航产品的安全性明显高于使用高密度电池产品。
特斯拉采用的是NCA(镍钴铝)三元锂电池,镍(Ni)钴(Co)铝(AI)配比为8:1.5:0.5,首先是利用铝元素替代锰元素,然后是提高钴(Co)含量,保证镍含量,其实跟NCM811镍钴锰三元锂电池的设计思路接近,同样面临高密度与较低安全性的矛盾。
就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趋势来看,高续航产品依然是车企必争之地,消费者也被极不完善的社会性充电设施所困扰,只能寄希望于更高续航能力的产品,来缓解补能焦虑。但理性来说,不管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电池,大家没必要为了追求高续航去选择高能量密度的产品,同时在使用期间注意仔细观察车辆仪表盘提示信息,注意避开剐蹭底盘,有问题及时送检,剩下的就只能依靠电池厂商加快改进电池安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