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83568869

13921398638

荣耀一个宗族的抗战回想(图)

发布时间:1970-01-01 电镀镍铜锡动态 浏览量:1 次

  云淡淡的,没有一丝风。7月末的冀中平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蠡县大百尺镇太恒庄村委会办公楼后一片长着杂草的荒地上,一株一二百年的古柏静静立着,衰弱树干上支撑着并不旺盛的冠盖,坚强阻隔着盛暑的烈日,为后代投下一片清凉。树阴下,胡阳久久地站着,凝视着,抚摸着那粗粝弯斜的树身,像面临一位饱经世事、饱经沧桑的老者,眉宇间布满恭顺。“本来这儿便是我姥爷家的李氏宗祠啊!摸着这棵当年祠堂院里的古柏,我如同和祖先有了感应,有了沟通……”44岁的胡阳,是天津商业大学的一位教师。时隔30年后,他和家人再次回来河北老家,不只寻觅梦中的故园,体会久别的乡愁,更为追溯一段尘封日久的宗族回想,传承一份弥足珍贵的民族精力。“本年是我国抗战成功70周年,这场战役给咱们宗族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也留下了永久的荣耀。据家谱记载,其时宗族中有22人入伍,师级6人,团级5人,营级以下11人,有军官,有将领,有的战死沙场。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讲给咱们的后代,宏扬前辈的精力,是后人的一份职责。”所以,带着这份职责,咱们和胡阳一同,出发了。

  在这儿,提起李氏宗族,人们都是一脸仰慕,“那本来但是这儿的大户,土地多、工业多,抗战时出了不少英才!”据李氏家谱记载,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将许多江南富户、山西商人及各地流散迁进畿辅。其时,家住山西洪洞县的李德携同王、贾两位表兄,一同迁入该村。后经明清两代,传至第十九世李永祥、李启祥兄弟二人。李永祥生九子,七男二女,长子李锦波,长女李锦云,次子李澜波,三子是胡阳的姥爷李月波,四子李濬波,五子李清波,二女李锦文,六子李竹波,七子李云波。李启祥生八子,五男三女,长子李恩波,次子李鉴波,长女李吉坤,三子李镜波,二女李聚坤,四子李惠波,三女李秀坤,五子李淀波。

  “咱们家尽管是大地主,但家风忠厚、思想开通,目睹日本人摧残同胞、蹂躏家园,天然怒发冲冠。咱们的亲家佟麟阁将军之死,更是进一步激起并坚决了前辈们参加抗战的决计!我伯父李恩波参加了抗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我三叔李镜波,不到15岁就参加了河北公民自卫军。我父亲李鉴波1943年参加八路军,两年后战死沙场,其时才32岁,那年我不到6岁。”从一本厚厚的相册中,李启祥之孙、77岁的李最强白叟,翻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细心打量着父亲年轻时的脸庞,尽力回想着父亲的点点滴滴。可脑海中明晰的,仍旧只是照片中那芳华绚烂的笑脸,“唉,太小了,记不清了……”

  李维钧是李永祥之孙、李锦波之子。“父亲终年随战,很少回家。听村里白叟讲,他当年在白崇禧部队,抗战时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衡阳会战等,后来官至57师军法处处长。我二叔李澜波,曾任高射炮兵营营长,亲手打下过日本鬼子的飞机!我大哥李维新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转战华北、西北。我也参加了儿童团,给部队送情报、送物资……”说起抗战,李维钧眼睛里闪耀起光芒。

  与李维钧、李最强类似,68岁的齐继光关于父亲的形象也只是来自于仅有的几张黑白照片和老一辈们有限的叙述。

  齐继光是李永祥之外孙女、李锦文之女。“父亲齐宝华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的部下,参加过屡次战役,在日寇‘五一’大扫荡中身负重伤,幸被一位老乡救活,后因伤病复发不治身亡,享年32岁。”齐继光凝视着一张现已褪色的爸爸妈妈合影,声响变得呜咽,“父亲逝世时,我才3岁,妹妹只要40天,全赖母亲一人把咱们拉扯大。我母亲抗战时参加,任冀中军区地下联络员,为八路军传音讯、送物资。在其时乡村的封建环境,她作为一位女同志投身抗日是很不简单的,家里很支撑!”

  《李清波自传》中记载,抗战迸发后,冀中区域安排抗日自卫军,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不分阶级,不分党派,联合抗日”的标语。李家活跃做出呼应,捐献了不少、马匹和银元。三哥参加了抗日作业。1938年,李清波被蠡县政府聘为北齐村抗日小学校长,1939年,参加了蠡县抗日宣传队,参加。1940年至1942年,被调入冀中《新建造报》《冀中导报》任修改记者,屡次参加游击战,饱经险阻。

  胡阳小时候最喜欢坐在姥爷膝头,缠着姥爷讲抗战故事。因而,成为家里知道姥爷抗战阅历最多的人——

  “姥爷的大姐李锦云嫁到了佟麟阁将军家做儿媳,姥爷年少时常常住在佟家。在北平上大学时,他屡次参加,有一次到南京示威抗日,还受到了何应钦的接见。抗战迸发后,他来到河北深县抗战学院,参加了八路军,成为贺龙120师的一名顾问,参加了齐会战役等战役。八路军作战艰苦,每天行军常常100里以上,卫生条件也差,姥爷得了沉痾,被逼回家。在家园,他隐秘为八路军运送过、弹药、被服。”

  “咱们家的抗战故事太多了!”李清波二女儿李维亚充溢慨叹,“我四伯李濬波,曾以商铺司理身份,隐秘为八路军采买、通讯器材,并传递情报。我六叔李竹波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16岁参加八路军,打过游击,救过伤员。”

  战役的血腥与严酷,只要亲身阅历才有切肤之感。日寇的狡黠与强悍,只要亲眼目睹才会心惊胆寒。

  “日寇可绝不像‘抗日神剧’里那样弱智与无能。”胡阳听姥爷讲过几个实在的故事:

  有一次,日军为震撼乡民,铲除民兵安排和八路军装备,就派人伪装成八路军来到村子,许多民兵看见“亲人”急忙上前迎候,成果身份露出,当场被刺死。有一次,八路军120师在五台山邻近包围了一股日军许多天,日军目睹缺医少药、救援无望,几十名官兵悉数剖腹自杀。还有一次,为逃避进村的日军,胡阳姥爷的四弟李濬波带着李家长幼投靠其他亲属的途中,窥见了日军——部队一眼望不到头,得意忘形,杀气腾腾。忽然,远处传来几声枪响。李濬波循声望去,等再回过头时,那支巨大的戎行居然不见了!过了好半天他才看清,日军已逃避起来开端反击。本来,他们在遇袭后瞬间完成了寻觅掩体、荫蔽部队、安排回击,其练习之有素,让见过军阀混战局面的李濬波惊诧不已。

  日寇“五一”大扫荡时,父亲地点报社被严峻破坏,他和同志们转入地道躲藏多日。地道内昏暗湿润不见阳光,父亲长了严峻的疥疮,无法回来老家。为避免敌人追击,家人安排他在村东的坟场躲藏。一次,他出来刺探安排下落时,刚好遇见巡查的日本鬼子。他们查看了他的手又看了他的肩,没有农人常有的老茧,就确定他是八路军,用刺刀顶住胸膛。父亲急中生智,说自己在村里染坊管账,没种过地。他从小在家里的染坊潜移默化,把染布进程说得一览无余。可鬼子仍是不信,押来看坟的老乡责问。“我是否在染坊管账?”老乡心照不宣,任鬼子怎样要挟,矢口不移父亲就在染坊管账。父亲这才逃过一劫。

  胡阳姥爷的六弟李竹波的阅历,可谓触目惊心。他在一篇回想文章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一天晚上,地下联络员向蠡县大队陈述说,明日鬼子要来扫荡。咱们连夜坚壁清野,30多位轻伤员向南搬运,但有两位重伤员让咱们犯了愁。一位大腿骨折无法举动,一位神志不清不省人事。我毛遂自荐,留下来照料他们。尽管风险,但情况紧急,领导只得赞同。村长领来一位大嫂,是员。咱们当即动手把两位伤员抬到她家的一个小夹壁墙内。那里空间很小,只能顺着摆两块门板。铺上棉被,让伤员躺好,我守在昏倒伤员身旁,大嫂提来一壶水,放下一根苇管。之后,她把一个旧大衣柜堵在墙外,又在上面盖了几层高粱秆儿,堆了许多杂草,说了声‘定心,别作声’就走了。此刻天已蒙蒙亮。

  “后来外面有人喊‘鬼子来了,快走!’接着便是枪声、马蹄声、鸡飞狗叫声,乱作一团。这时,昏倒伤员忽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起来:‘冲啊!杀啊……’这可把我惊出一身盗汗。我赶忙用苇管吸了一口水吐在他嘴里,他吸吮起来,才逐步安静。他真是条豪杰!听说是机枪手,战役英豪,轻伤不下火线,直到重伤晕倒。

  “不知过了多久,门口有老乡说话,墙外有人抱杂草、搬衣柜,接着就看见了大嫂、领导和战友们。‘小李,咱们忧虑死了,认为再也见不到你了。你们在这儿坚持了一天一夜,好样的!’这是我16岁参加八路军时第一次执行任务。”

  日寇的种种恶行,李维钧和他78岁的妹妹李雪东、75岁的堂妹李维蒲,至今回想犹新:

  “有一次,鬼子遭受了八路军主力,吃了大亏。他们为泄愤,进村烧杀抢掠,往咱们的水缸、菜缸里扔大粪,还把许多八路军和乡民的尸身拉到村口燃烧,难闻的气味继续了整整好几天。

  “为躲鬼子,咱们随身带着包裹,吃饭、睡觉都放在身边,一有动态拿起来就跑。

  “日寇真的很凶横奸刁!”不过,让胡阳更为惊叹的,是那些一般的我国人面临强敌所反映出来的同仇敌慨、宁死不屈的时令,“这才是抗战成功的要害!”

  前史的硝烟散去,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改动了一个国家的走向,更触动着一个宗族的浮沉——

  李锦波,解放后几经曲折,赴天津新华中学任教,后转入工厂,至退休,晚辈居河北、甘肃、天津等地;

  李清波,抗战后期赴兰州学医,尔后参加,改名李岚,参加了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役,后为第254医院泌尿科主任,至离休,晚辈居天津、美国等地;

  李竹波,抗战成功后参加了解放战役、抗美援朝战役、抗法援越战役,从事卫生防疫作业,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任职,至离休,晚辈居北京等地;

  李镜波,抗战成功后参加了解放战役、抗美援朝战役,后为浙江军区台州军分区副政委,至离休,晚辈居浙江、安徽、北京等地;

  李维新,抗战成功后参加了解放战役,从事医疗作业,下一任卫生部副部长,至离休,晚辈居甘肃等地;

  现在,除安居绍兴的92岁李镜波白叟外,这些为抗战抛洒过芳华热血的前辈都已故去。留给咱们的,只要宗族光芒的前史、斑斓的回想和永存的精力——

  “‘李氏宗祠’其时无人不知。悬挂于正厅上方的‘李氏宗祠’匾额是徐世昌题写的。宗祠有前后两进院子,前殿供奉着祖先牌位,后殿是私塾,院里种着松柏,由于战役都死掉了,只剩那一棵古柏了。宗祠门口本来有两尊大石狮子和两根十多丈高的旗杆,在村外10多里都能看见”;

  “咱家当年有醋坊、油坊、染坊、果木园,乐善好施、恩惠乡里。乡亲们称咱家为李善人,还筹款为咱家修建了善人碑,惋惜由于一场战役都毁了”;

  “前辈们为了抗击日寇、保卫国家,舍家舍业、不惧存亡,前赴后继、血洒疆场,这才换来了咱今日的好日子。咱可得好好爱惜、好好尽力,别孤负了他们,给老李家丢人”;

  在胡阳创立的“抗战报导”微信群里,四面八方的李氏后人们在此团聚,回想宗族往事,叙述抗战故事,畅谈抗战精力。

  在蠡县,咱们和胡阳前往采访的那天,李维钧白叟特意穿上了自己依照当年八路军草鞋款式亲手织造的凉鞋,黑白相间,煞是好看。虽已年近九旬,但回想起抗战,却是思想灵敏、条理明晰,讲到动情处还放声唱了起来——

  午时的阳光正烈。“李氏宗祠”原址上,那株古柏倾下身子,听着后人的高唱,忆起宗族峥嵘的过往。偶然动一动叶子,一抒心中的喟叹与欣畅。

  抗日战役,对每一位中华儿女和每一位酷爱平和的人,都是一段不能忘却也不应忘却的回想。

  不为重温哀痛,不为加重仇视。只为,悼念在战火中逝去的一个个无辜鲜活的生命,思念在民族危亡关头浴血疆场的英豪儿女;只为,以史为鉴,创始人类一起的美好未来。

  咱们感到欣喜。欣喜于有许多像胡阳这样的年轻一代,为承继宏扬抗战精力支付着不懈尽力;欣喜于在全民族共圆“我国梦”的巨大时间,这种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抗战精力正以不同的方法纷乱出现。

  在李家的抗战故事中,咱们正真看到了抗日战役给一个宗族带来的伤痛和命运改动,更看到了一个家庭为了国家民族大义送子上战场、舍家卫祖国的豪情壮举。他们的故事,是巨大民族精力的详细表现,是千千万万个不肯做亡国奴的我国普一般通的家庭的实在写照。正是这一个个一般的个人和家庭,铸起了抗击日寇的铁壁铜墙,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柱。

  让咱们向每一个参加过抗战的个人和家庭问候!为每一个为宏扬抗战精力而举动的个人和家庭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