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地告诉大家,没有几个庄园,没有50套房子,没有常青藤博士学历的话,你就没有资格当小学生家长。
据说,这是某小学在竞选家委会成员,每个参选的家长都要进行自我介绍,不仅要比房比车比学历,还要比拼在联合国的席位。
“我工作于全球某投行,研究股市大数据,如果谁欺负我家孩子,孩子他爸会把你的股票砸到跌停,包括茅台。”
这段在朋友圈热传的某校竞选家长委员会(家委会)的截屏消息,连日来引发网友热议。尽管一时难证真伪,但类似秀实力的现象却并不罕见。
一些家长坦言,每次竞选家委会,感觉就是在拼爹拼妈,好好的竞选变味儿为“资源秀”“关系秀”。
有学校老师对记者坦言,选取家委会成员并非是看家长是否是“高富帅”,关键是看有没有服务学校和班级的态度,以及资源。
而一家长告诉记者,在一些学校,有些家长会以校友名义成立一个小群,互相交流学校家委会工作的经验,如同“传帮带”。
还有这种情况:上了父母当年毕业的学校,父母又从校友那里接过家委会的职务接力棒。“这让非本校毕业的家长感觉有些疏远。”该家长说。
一些教育专家分析,家委会的异化,是不正常的家校关系的体现。而这类不正常的关系,一种极端是家校之间缺乏互动,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生活漠不关心,另一种极端,则是家长的过度关心。有的家长则期望一旦选上,可以为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分,或让孩子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遵民认为,家委会选举的异化是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从买学区房到校外培训,再到深夜辅导,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直接参与度越来越大,有的家长甚至成了“第二任课老师”和“助教”,自然也不愿放弃家委会这样的平台。
教育研究人士熊丙奇说,设立家委会是学校推进现代治理的举措之一,就是要厘清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机构的权责边界,家委会是代表受教育者,维护受教育者的权利。
“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拼资源、拼人脉来服务学校,还是异化成‘校友会’,都是对家委会的错误理解和实践。”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