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前史源源不绝,书法作为其表现方法开展千年有余,然而在传统书法之后,汉字的出现方法是怎样的?上海公民美术出书社12月出书了规划师姜庆共的新书《上海字记》,以图片和访谈的方法出现上海一百多年来印刷汉字的的规划和书写,收拾出年代改变的轨道。
姜庆共的这本书,入眼皆是文字,却又不是“写”出来的。身为平面规划师的他坦言对字体一直都很感兴趣,自2009年起,他萌生收拾上海民国年代美术字的想法,跟着搜集的打开,渐渐的变多的材料进入他的眼皮,搜集规模也不断拓展,直到毕竟确认以传统书法之后汉字的书写和规划为主题,以清末到2014年这一百多年间的各种书写前言为收拾目标,包含书本、杂志、广告、报纸、讲义、海报、地图、说明书、节目单、票证、野外空间等,可谓包罗万象。
他选取了其间400张图片,以印刷字体、美术字体、标语字体和民间书体的架构做成《上海字记》一书。
姜庆共曾说,“我做上海的全部,一定要接触到原物。”他很喜欢朋友送他的两个绰号,“图书管理员”和“材料搜集员”,为了这本书,他从文庙和网上淘来共1000多件什物,以年代次序分类、编号,尽管什物的搜集选用随机方式,但根本保证每一年都有实证。
老上海人看到这本书大约会引发许多亲热的回想。百雀羚、大白兔、冠生园的报纸广告,《良友》、《奔腾》、《电声》等杂志的封面、各类收据、老电影的海报,姜庆共用什物平铺成一条视觉头绪,以上海为中心,为传统书法之后汉字书写和规划的痕迹、头绪构建了一份体系的、客观的、明晰的根底档案,也填补了曩昔人类关于印刷、字体规划这一块的专业空白。
姜庆共自己坦言并不想做过多的阐释和研讨,那或许是一个需求请求国家专项基金的大课题。该书的特约编审、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汤惟杰和记者说:“姜教师这种无意的组接让人自觉地能感到年代在视觉史中的改变,他用并置的方法让许多问题自己显现出来,留下各个专业的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比方新字体的规划、比方民国的铅活字体等等。”他以为姜庆共供给了一种风趣的方法,不是将文字与书法或出书直接挂钩,而是将其作为咱们一百多年的视觉环境,人们看的前史。
1884年,《申江胜景图》,书本内页,吴友如绘,上海点石斋,申报馆。石印。画面为点石斋石印局场景,描绘了石板印刷的书写、切纸、手摇印刷等工序
1928年,《奔腾》第1卷第5期,杂志封面,主编:鲁迅,北新书局。铅印。
1951年,《好莱坞——电影帝国》,书本封面著者:伯奋,封面规划:叶非夫,封面写字:陈汝琦,海锋出书社。铅印。
姜庆共曾被问及,汉字这100多年来视觉文明的前史,为什么你挑选上海,这个城市为上个世纪汉字字体的形状改变供给了怎样的根由?姜庆共说,就两个字:印刷。
1819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今马来西亚区域)印成第一本中文《新旧约圣经》,1843年上海开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沪兴办墨海书馆。自此西方出书印刷组织在传达宗教、科学、文学等西学中译读物的一起,运用近代机器工业技能,探究着中文铅活字的制造流程与工艺。其间最为杰出的是1859年美国传教士姜别利在宁波美华书馆用电镀法发明了中文字模,改变了以往手刻字模的制造方法,并根据西文铅活字的巨细为规范铸制了宋体铅活字,便利中英文混排书文,是为重要根底。
1876年,《申报》的点石斋石印局印刷《康熙字典》,在数月内就行销十万部,这也是上海最早出书的中文工具书。晚清的石印、铅印文字,仍以手写或是铅活字楷体、宋体为主。
上海的五颜六色印刷与其商业领头羊密不可分。月份牌、烟印、卷烟牌子、火花等都是促进彩印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良友》画报的创刊,标志着上海杂志也迈向以印象和规划为方法的发端,这也是其时全国印刷最精美、销路最广的画报。这一期间,包含鲁迅、闻一多、钱君匋、叶灵凤在内的文明名人对上海的出书业都有巨大的奉献。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跟着工商制造业的开展和国货运动带来的关键,本地商业的美术规划、出书和印刷业到达高峰。广告图画、家具规划、舞台装修等范畴开端展示其生机。
1946年5月和1949年5月,《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创刊。1955年10月,《文汇报》文字改为横排,次年6月全国报纸都实施横排并运用简化字。
解放后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商美术规划多契合年代特有的兴奋精力,以宋体和黑体为主的标语字体分布在街头巷尾。规划师也坦言其时的字体改变很少,以宣扬为主,现在看来显得质朴。
汤惟杰和记者说,西人写过一本关于上海印刷业的书曾提出过一个很风趣的概念,即由上海敞开了我国的印刷本钱主义年代。作为我国从前的出书中心、新闻中心、现代商业中心,许多特定的前史要素堆积在上海这个空间内,人流、技能、本钱都为这个城市百年丰厚的视觉史做了一把推手。
尽管是无意的铺排组接,图画的并置出现却给关于上海、字体、规划等研讨供给了更多敞开的空间和或许性。书中除掉许多什物图片外,最风趣的部分便是姜庆共对12位与上海字体书写、规划工业有着严密联系的职业人的采访,既为一些重要的前史片段留下回忆,也开辟了未来关于字体文明或许的研讨范畴。
本年七十岁的包装规划师赵佐良从上海轻工业校园造型美术专业结业后分配到上海日用化学二厂,也便是出产百雀羚的厂。21岁的时分他接到了规划留兰香牙膏包装的作业,原本想仿效绿箭口香糖的箭头标志,但毕竟觉得仿制他人并不太好。困惑的他去食化公司的香精、香料栽培基地,亲自摸一摸、闻一闻,本来留兰香便是薄荷叶,所以有了后来三片叶子的留兰香牙膏品牌。
1980-1990年代,他规划的比较成功的品牌还有“凤凰珍珠护肤品礼盒”、“一只鼎黄泥螺”、“老蔡酱油”等。他以为,字体规划的改变和开展都会留下年代的痕迹,由于一个人不或许脱离年代来规划。
对报人来说特别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是,1958年《解放日报》印刷厂刻字工姚志良创刻标题字体“姚体”。姚志良在承受姜庆共采访时回想说,其时每天下午能拿到十个字左右的标题,一般刻到深夜,铢积寸累,将这些铅字搜集在一起,做成字(铜)模。1958年国庆前夕,在报社印刷厂开会时,说到这副字体修改要用该怎样称号,厂长就说,柳公权有柳体,颜真卿有颜体,咱们报纸上莫非不可以有“姚体”吗?姚志良为姚体刻了1300多字,首要用作标题,后来全国各地有许多报纸都来要这种字体,现在也仍在运用。
美工陈立建是写美术字的一把能手。关于现在的电影海报大多用电脑规划、打印,他却顽固地觉得,我会写,还不如自己写来得更快。曾在浦东文明馆、东昌电影院、洋泾电影院任美工的陈立建其时每月要画四张电影海报,写黑体字的片名。还有便是规划字幕,首要演员、导演、出品的厂,再归纳一下电影的主题,尽量用字体招引他人来看这个电影。姜庆共乐意将这本书称之为一册“可供沟通的读物”,期望可以经过这些什物图片的共享和口述史料同更多的人共享特别的“上海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