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股价又涨了,而且市值超过了丰田汽车。这是个重要的信号,“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速度要比我们想得快得多。当然,特斯拉一如既往地被吐槽割韭菜。
其实,不止是“软件定义汽车”,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这才是最厉害和最可怕的对手。平心而论,特斯拉除了软件方面,制造工艺方面也有着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改进。比如特斯拉今年的“70合1”,究竟有了什么新的“绝活”?
特斯拉不走寻常路不仅是软件和芯片,还在于完全挑战了传统车企的制造工艺。比如车身结构。这也是记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早期的Model 3车型后部车身底板有70多个部件,不过经过不停的进化,即将上市的Model Y后部只有2个大铸件,并且最终进化到1个。这就是今年早一点的时候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提到的“单件铸造法”。
外媒报道说,这样的形式是革命性的,可以让Model Y成为当今市场上最具成本效益的车型之一,无论是电动车型还是其他车型。
特斯拉还保持了一个产品从高端向中高端再向低端市场铺开的必然路径。每一轮新产品的推出,经历设计优化——产能爬坡——供应链和运送优化——毛利率逐步上升的过程,在新产品出推出之前,必先投资产能,调整和优化设备。
而采用“单件铸造法”的设备,长64英尺,高17英尺,重达410吨,相当于5架航天飞机的重量,来自生产HDPC设备的意大利公司IDRA集团。特斯拉购买的这台机器名为IDRA OL6100 CS,专为Model Y铸件升级了锁模力。
制造咨询公司Harbour Results的总裁Laurie Harbour指出,这大约可以为特斯拉节省20%的劳动力成本。
当然,传统车企并没有睡大觉。比如凯迪拉克在CT6中的革新,运用局部铸造工艺创建了一个“肋骨系统”,在不影响底盘的结构完整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材料使用,将原来227个钢制零件集成为31个铸铝件。此外,凯迪拉克CT6属于钢铝混合车身,它采用了11种不同的材料和高强度钢、铝打造,零部件数量减少20%。
不过,单体铸造法不是完美无缺的。根据业内铸造专家讨论有几处难点,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车身不一样的部位的强度和材料要求并不相同,整体铸造如果采用钢材或者铝材中的一种,很可能没办法兼顾车身不同部位的
其他的问题,比如整体压铸需要的巨型压铸机和配件,铸造的产品表面也需要处理,这需要生产厂家在铸造工艺上进行创新。此外,还有别的相关的技术问题,例如新型铸造材料的开发,安全性等。而除了铸造工艺怎么样提高生产良品率,怎么来降低成本之外,貌似特斯拉已经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不佩服特斯拉的进化速度。
Model Y制造方面的创新,是我们平常非技术类媒体不太了解的。此外,国内汽车行业对这种的对手,要么很轻描淡写地说“赶超”,要么很厚颜地跪舔,要么就是把特斯拉一棍子打死说它罔顾消费者而割韭菜,这都是非常要不得的。另外,很多车企号称要挑战特斯拉,但是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对手。
特斯拉的思路在于,凡事要做到极致,甚至是根本不去考虑对手是谁,这就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因为马斯克说,“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
这里解释一下,第一性原理也叫演绎法,是由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而来,含义是,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换句话说,是问出“元问题”,之后所有的技术方向都围绕这个“元问题”。
比如,电动汽车的“元问题”是什么?从语法上分析,“汽车”是中心词,“电动”是限定词。而“元问题”,就是回到“汽车”这个中心词,毕竟,汽车消费的本质不是为了省油,而是追求跑得快的感觉,这跟电动不电动关系不大。
特斯拉一贯的思路,让我们的传统车企很难理解。但是,这就是现实。就像国内流通领域的大搜车,其创始人姚军红考虑的就是底层的连接和协议,对供应链的重构。也正是这种思路,才能产生颠覆的效果。这是可以让我们传统车企认认真真对待的。
对于制造工艺,自2016年以来,马斯克一直在推动让特斯拉专注于“制造机器的机器”。当时,马斯克批准让特斯拉2017年12月收购Compass Automation,并引进该公司的工程人才,任命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rian Greviskes为特斯拉自动化研发工程主管。
此后,Greviskes团队一直在特斯拉,包括帮助设计柏林特斯拉超级工厂(Gigafactory)等新工厂。而且,现在特斯拉正在扩充Greviskes团队,并新增了三个工程师岗位。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大都没注意到这一点,直到最近才有外媒报道。
马斯克曾经说,Model Y全新平台的线m,这已经是业内公认的革命性的成果。2020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举行的“Model Y项目启动仪式暨中国制造Model 3交付仪式”上,马斯克又声称,Model Y将采用“之后才会发布的先进制造技术”,也暗示Model Y会是一台划时代的革命性车型。我们该看到,“单件铸造法”确实很让业内震惊。
此外,特斯拉再次对降价也做好了准备。目前上海工厂Model 3的国产化率大致在30%左右,到今年7月国产化率将提升至70~80%。根据测算,考虑电池和零部件两部分的国产化后,预计整车成本可比当前下降1.88万元至16.99 万元,降幅可达9.97%。
特斯拉单车利润能达到10万元,而且还能再降成本接近2万元。这种“第一性狂魔”,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怕。所以,“敌在特斯拉”,中国的车企们早点想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