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83568869

13921398638

港媒:前哈佛系主任因中国关系被定罪计划前往中国继续科研工作

1970-01-01 生产车间

  哈佛大学化学家兼纳米科学家查尔斯·利伯因未如实披露与中国人才项目的联系在美国遭到定罪,现已退休但仍寻求科研机会。

  02利伯计划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认为那里有比香港多得多的科研机会。

  03然而,利伯案也引发了对中美科技争夺战的讨论,中国应积极吸引包括利伯在内的全球顶尖人才。

  04为此,中国需优化对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自身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并积极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近日,据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消息称,曾经名噪一时的哈佛大学化学家兼纳米科学家查尔斯·利伯,因未如实披露与中国人才项目的联系而在美国遭到定罪。

  消息人士指出,现年65岁的利伯尽管已经退休,但他仍未停止对科学研究的追求,并且慢慢的开始考虑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在该文章的评论区,一些国际观察人士建议利伯第一先考虑前往中国大陆开展科研项目,因为“那里有比香港多得多的科研机会”。

  查尔斯·利伯是一位在纳米科学领域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不仅涵盖了新纳米材料的合成,还涉及纳米材料在计算、光子学、生物电子学以及神经电子学中的应用。

  利伯在全球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了400多篇研究论文,并拥有超过50项美国专利。他的科研成果为全球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被汤森路透评为2000年至2010年全球化学领域中影响力最高的科学家。

  尽管在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利伯在职业生涯后期却因与中国的关系陷入法律纠纷。

  2021年,他因向美国联邦调查人员隐瞒与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千人计划”的联系而被定罪。

  此外,他还被指控未能按照实际申报从中国获得的收入。这些指控最后导致他在2023年被判处缓刑和六个月的软禁。

  尽管面临法律问题,利伯并未因此停下脚步。据悉,他正考虑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多所高等学府寻找新的科研平台。

  他在给媒体的邮件中表示,他希望在一个能让他继续为科学做出贡献的机构中工作,并以此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在各自领域中取得进展。对于他而言,生活方式等因素在选择工作时并不重要,重点是能否找到一个最对自己最合适科研的地方。

  利伯的研究领域与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纳米科学作为北京《“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科学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对于中国未来的高科技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利伯若能在中国继续开展研究,无疑将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利伯案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美科技争夺战的一个缩影。美国在2018年启动了“对华行动计划”,试图通过打击技术盗窃和知识产权侵害来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

  然而,这一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对种族定性和对华裔科学家不公正待遇的广泛批评,最终在2022年被废除。利伯案也成为了这一计划的“遗产”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利伯这样的国际顶级科学家若能在华继续开展研究,无疑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巨大加持。

  尽管美国对与中国相关的科学合作持警惕态度,但科学研究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领域,不应被政治干扰。科学无国界,中国应积极吸引包括利伯在内的全球顶尖人才,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查尔斯·利伯的经历凸显了当前国际科技领域中复杂的博弈关系。然而,无论是哪个国家,科技的发展终究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要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吸引并支持更多像利伯这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只有通过全球协作,才能真正的完成科学技术进步和共同繁荣。

  查尔斯·利伯案不单单是一场法律纠纷,它更是中美科技竞争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尤其是在纳米科技等前沿领域,中国在全球科研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然而,这种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让部分西方国家“莫名其妙”感到不安,特别是美国,试图通过多种手段遏制和打压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利伯案的爆发,恰恰反映了这种焦灼的事态的加剧。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科技领域的竞争慢慢的变成了国家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全球科技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的快速崛起正在改变这一格局。

  从5G技术到人工智能,从生物科学技术到量子计算,中国在多个领域的进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利伯案中的指控正是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采取遏制行动的表现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进步的本质是全球性的。无论是纳米科技还是其他前沿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利伯作为纳米科技领域的先锋,他在中国的潜在研究活动将有利于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那些直接造福于全人类的应用领域,如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中国应继续扩大国际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共享,以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利伯案带来的另一个深远影响是对美国华裔科学家的广泛恐慌和不安。美国的“对华行动计划”虽然已经终止,但其遗留下来的阴影仍然影响着许多华裔科学家的职业生涯。

  这种种族定性不仅破坏了科学界的团结,还导致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离开美国,转而寻求在中国或其他几个国家的发展机会。

  这一趋势引发了美国科技界内部的分裂。一方面,有声音认为必须严防知识产权和技术的流失;另一方面,慢慢的变多的科学家意识到,这种基于种族的偏见不仅违背了科学的初衷,还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对利伯的指控和定罪使得更多华裔科学家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考虑是不是继续留在美国,或是回到中国,这将进一步影响中美科技交流的格局。

  首先,中国应逐步优化对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科研环境和支持机制,吸引更加多国际顶级科学家来华发展。利伯作为纳米科技的领军人物,他的到来无疑将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提升带来非常大推动力。

  其次,中国还需加强自身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通过不断的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中国可以在未来的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最后,中国应积极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倡导科技共享和一起发展。通过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科学技术力量合作,中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

  利伯案的发生虽然反映了中美科技关系中的紧张局面,但也为中国提供了思考怎么样在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的重要契机。

  查尔斯·利伯案引发了关于中美科技竞争的广泛讨论,也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国际复杂局势,中国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科学技术合作,坚持科技无国界的原则,为全球科学技术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