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有过广泛流通的辉煌阶段。但到了现代,为什么曾经数不胜数的银子却消失不见了呢?
考古学家解释说,其实白银在现代并没有“查无此人”,而是活跃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维持着自己作为贵金属的牌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的货币体系中,纸币早已取代了银子,而电子支付又渐渐赶超纸币,成为了支付中的主力。
虽然银子已经退出了交易舞台,但其重要的货币地位和历史地位可是谁都无法磨灭的。
从兴盛,到衰落,又到复兴,白银随着历史长河一起颠簸着来到了我们面前,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往日画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首先,白银的性质很稳定,水淋湿了没事,一般的温度也融化不了它。其次,白银携带起来也很方便,一块可以分割成多块,拿取自如。
就这样,凭借着个人本事,银子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成了货币市场的硬通货,但用银子作为货币不是一开始就流行起来的。
秦朝大一统后,规定了货币中可用于交易的金属只能是金和铜,分别称为上钱和下钱,而白银就低人一等了,只能用来制作餐具或者饰品。
这个规定就像一块顽固的基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白银之后在货币市场的流通。
西汉时期,古代人就从矿产中发现了银子,由于当时受限于技术水平,开采出再多白银,也没能在市场上流动起来。
尽管汉武帝之后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尝试发行了银锡合成的“白金币”,但这种白银货币的金额过大、兑换不易,大家自然不买账。
白银真正登上历史货币舞台,是在唐宋时期。虽然白银看似流通起来了,但早期的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使用铜钱。
毕竟那时候一两银子就可以兑换一千枚铜钱,白银昂贵不说,在日常交易中也不方便。那在本国交易里难以施展拳脚,不如转战对外贸易。
尤其是在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以及发达的对外贸易,都让白银开始占据货币体系的重要地位。
在频繁的经济贸易中,各种往来开支都大幅度上升,这就需要市场上必须出现不同面值的货币,而且还需要一种更值钱的货币来提高交易效率。
但略有遗憾的是,宋朝不止流通白银,还流通各种铁钱和锡制钱币,而由于采矿水平的限制,白银产量不高,导致白银最后只能在社会中上层流动,民间接触得比较少。
时间来到了明代,因为元朝时发行了银锭,百姓们都很习惯于使用金银货币了。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白银禁令,让白银处于了很尴尬的位置。
不过,由于错误的预估,朝廷发行了太多宝钞,货币贬价,宝钞很快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为了维持正常的贸易,宝钞被大家放弃了,重新使用起白银来。到了英宗年间,银禁终于取消,白银在民间自发流行起来。
彼时老百姓自用的基本是碎银子,交易时商家都会用一杆秤来计量,再算出碎银子是多少钱,不仅麻烦,还不好计算。
为了方便交易,官方重新铸造白银,发行了官银。官银的推广使得自贸和外贸都变得更便捷,白银在此时也荣登榜首,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硬通货。
由于国力强盛,对外贸易也发达。许多欧洲国家愿意斥巨资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还有瓷器,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清朝时期,朝廷继续在市场上大力推广白银,全力发展对外贸易,甚至在国内就流通了几十种外国银币。
除此之外,因为采矿技术的发展,可用的白银储备也慢慢变得多,完整的银本位制度让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在使用白银,白银的地位更是一飞冲天。
当时的银子可谓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仅清朝自己的银锭可以在市面上流通,大家还可以在本国使用外国银币进行买卖,交易风气十分自由。
清朝的银锭有很多类型,比如方锭、镜面锭和马蹄形的银锭,其中在贸易中心江浙一带使用的江西方锭最有代表性。
外国的银元当时被称为“站洋”,在英国的铸币厂里被铸造出来,为了方便在中国交易,上面还刻有中文的标记。
“站洋”制作得很精致,而且每枚的含银量多达26克,在南方沿海地区十分风靡。
渐渐地,南北频繁的贸易往来,让“站洋”成功流通到了北方地区,全国的交易市场都刮起了“站洋”的风。
白银的地位在每年地方征税时也得以窥见,当时的地方税收都用白银来结算,最后统一收进国库。
征税时,地方还会自行铸造银锭,并在银锭上刻下一些识别信息以防伪造,比如会刻上国号、年号、铸币日期,以及铸币人的名字等。
经过了多次改朝换代,白银终于在贸易市场上所向披靡,组成了这个辉煌王朝的绚烂一幕。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清朝这个末代王朝积攒了无数金银财宝。加之强盛的国力,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经济市场上流入了海量雪花花的白银。
不过巨大的财富也引发了大洋彼岸地觊觎。1840年,西方列强一声枪响,以战争为开端,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昏庸无能、封关锁国的清政府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节节败退,只能一次次割地赔款,赔了上亿白银。
从《南京条约》只需要赔2100万银元,到《马关条约》需要赔2亿两白银,再到在《辛丑条约》中需要赔偿9.8亿两白银。
战败的清政府每次都要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几十年来,高达13亿两的白银流出海外。
最可惜的是,外国对白银的态度并不感冒,收到的大量白银直接被熔化,失去了其货币价值及历史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无能让白银如流水般流走,不仅让百姓有了沉重的负担,还招致清政府走向了灭亡。
虽然后期清政府还颁布了《钱币条例》,妄图挽救低迷的财政,肃清混乱的货币体系,但还是失败了。
随着清政府的轰然倒台,数以亿计的白银像水蒸气一样挥散,最终消失在开往重洋的舰船上。
受传统丧葬仪式影响,古代王公贵族需要带着自己的珠宝首饰陪葬,其中就有大量白银被铸造成收藏品深埋地底。
据考古学家考据,仅慈禧太后的陵墓就花了227万两白银打造,她还带着自己最喜欢的金银玉器进了棺材。
这些陪葬品的价值超过数亿白银,对比当时清末国库中的七千万两白银,可谓是奢华到离谱的程度。
更不用说为了打造自己的陵墓,慈禧太后熔化了大量白银制成饰品,市面上的白银更少了。
中国历代的王公贵族在下葬时都带走了大量的银子,按300多位皇帝的规格来计算,甚至一半的银子都被埋藏地底,永远消失在光亮之下了。
许多陵墓被盗后,里面的金银珠宝也被洗劫一空,白银更是难以统计和回收,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在白银重新发展之前,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萧条期。民国时期,由于白银涨价,银元成为了主要货币。
但当时局势混乱,白银愈发控不住价,国内经济萧条,使得大量的银元也流出了海外。
蒋介石还以避免白银外流为理由,大肆搜刮民间的白银和银器,并在解放战争失败后,将大量白银运往台湾,占为己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征集了许多金属,进行熔化锻造以发展工业,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白银。
曾经的白银也算是在烈焰中锻造,为新中国的发展出了一大份力,这种“消失”也并不冤枉。
虽然如今的现代社会中,白银的货币属性早已被放弃,但其贵金属的价值还没有消失,又在所有的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在饰品领域,白银闪亮的色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喜爱,不但可以做各种花样的饰品,还可以做筷子、餐具,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意义。
摄影行业中的白银可是躲在幕后出力的一把好手。许多人都不知道小小的一个卤化银,是摄影界不可或缺的感光材料。
据粗略估计,摄影行业一年几乎要“吃”掉六千吨的银,这也足以证明银的不可或缺性。
工业领域和化工领域的白银更是人见人爱,因其出色的延展性和导电性,电子元器件上的电接触材料和焊接材料不能离开它。
白银还具备良好的催化性能,哪种化学实验需要催化条件,白银势必第一个到场。
总而言之,说白银消失了,也可以讲得通,因为历史上的一些白银确实无法追溯了。但说白银没有消失,那更是有道理,毕竟现在白银的身影随处可见。
不管是充当货币的银锭、银元或者银币,还是充当装饰品或收藏品的银饰、银器和银具,抑或是在摄影和工业领域充当幕后的英雄,白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历史更迭,时事变迁,但白银却不失其色,在生活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并将记录着人间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