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我国亚运健儿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将继续高举火炬奔跑,完成‘薪’火相传的光荣使命,用心传承工匠精神。”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在即,砀山县优秀青年崔兆举在接受记者视频采访时坚定地说。
9月8日上午,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在杭州启动。作为第60棒火炬手,崔兆举在西湖北山街,高擎“薪火”、面带微笑,迈着矫健的步伐,完成了火炬传递任务。
“95后”青年崔兆举现为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他16岁赴杭州求学,19岁获世界冠军,21岁留校任教,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平凡人也能追求卓越、创造不凡。
1998年,崔兆举出生在砀山县赵屯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名泥瓦匠,崔兆举从小耳濡目染,对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的崔兆举非常调皮,给老师、学校惹了不少麻烦。上初中时,正值青春期的他变得叛逆,甚至厌学,让父母很“头疼”。“那时候,我厌倦了枯燥的学习,觉得自身就不是上学的‘料’,总想着逃离学校。”崔兆举回忆说。
2014年夏天,崔兆举初中毕业。在没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他独自踏上了去往杭州的列车,准备投奔定居在杭州的大姨。为了磨练他的意志并体验生活,大姨找了一个搬脚手架和方木的活让他历练。
每天头顶烈日,干着体力活,枯燥又辛苦,崔兆举很不适应。但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没放弃,并暗下决心:“跪着也要坚持到底。”
在工地上,他发现有着一技之长的建筑工人不仅工作相对轻松,工资还较高。于是,他萌生了要学习一门技术的想法。暑假结束后,他在大姨的推荐下,来到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开启了技能求学之路。
崔兆举很喜欢画画,曾在家乡砀山上学时跟着老师学过3年国画,这为他后期的手工绘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举办一年一度的技能比赛,崔兆举凭借参赛的手工绘图和模型制作,夺得了第一名。老师对他格外关注,并向他抛来橄榄枝,推荐他进入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队试试手。
关关难过关关过。“12进10,我是第10名;10进7,我是第7名;7进5,我是第5名;5进4,我是第4名。每次考核,我总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被留下。”崔兆举和记者说,他并不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每一次训练他都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
为此,他困惑过,也想过放弃,但是又深知训练和学习注定是一条枯燥、艰辛和寂寞的路,唯有坚持前行,才有机会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梦想。
2015年9月,崔兆举通过选拔成为学院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队瓷砖贴面项目的一名选手。在2016年9月的全国选拔赛上,他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后经过多次考核最终取得中国国手资格。
那时,距离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还剩最后100天。他争分夺秒展开“魔鬼周”强化训练,每天面对墙面反复切割镶贴,训练时长高达10个小时以上。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技能界的“武林大会”,更是一场工匠间的“华山论剑”。2017年10月15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式开赛。崔兆举和26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同台竞技。
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素质,崔兆举技压群雄,获得冠军。此后,他接连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以及“浙江杰出工匠”等国家级、省级荣誉,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荣记个人一等功。
2019年夏天,崔兆举结束了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求学生涯,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学院建筑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学院世赛研发中心的教练。
他坚定地走上讲台,走进实训室。从教以来,崔兆举和团队培养了3名选手,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获得1金2银的好成绩;3名选手也都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领奖台上,崔兆举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觉得付出再多的汗水和心血都是值得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接力和传承。”崔兆举感慨地说。
当了老师后的崔兆举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和小组成员热情参加科学技术研发,提升自身技能,在学习中慢慢的提升,在技能指导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先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编并出版教材5部。技艺要传承,更要创新和发展。2021年,他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创新的瓷砖“框架式镶贴法”新工艺,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三批省部属企事业先进操作法,在全国广泛应用。
“能够成为一名火炬手,参与亚运会火炬传递,我深感骄傲和自豪,并将一辈子铭记。”崔兆举和记者说,为了圆满完成这次火炬传递任务,他提前做足了准备。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他每天都抽时间健身,还特别针对手臂和肩部进行力量训练,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将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展示才华、建功立业,勇担重任、能担重任、不负重任,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工匠精神,把技术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出更多年轻技术人才,为建设技能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崔兆举话语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