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83568869

13921398638

北京冬奥会:浓浓的中国味道

1970-01-01 ReflowTin

  作者:孙秀丽(浙江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

  2022年冬奥会与中国春节撞了个满怀,中国农历春节是“红色的”,世界冰雪盛宴是“银白色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因“冬奥会遇上中国年”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的这一天,是中国的立春,正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全球战疫的背景下,北京举办冬奥会是中国文化的展示、中国智慧的体现,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

  习在2月3日向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运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在疫情的重大压力下举办冬奥会,是中国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现。中国迅速控制疫情传播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管理模式,为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防控基础。在全球战疫中,中国疫苗为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安全基础。中国已经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新型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后疫情时代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为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管理基础。人民群众的配合与合作,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巨大力量,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北京 758 个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目前已有超 4 万人上岗,累计将有 20 万人次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冬奥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服务基础。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提供的“一起过大年”“一起上冰雪”“一起靓美景”等主题特色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感受到了温暖的中国味道。冬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是举办国真实发展状况的展示场。中国力量为百年奥运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标志,也会为当下的全球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习曾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冬奥会的形象体系、场馆设计,还是吉祥物和会徽、火种灯和火种台,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元素几乎都蕴含着中国文化。吉祥物“冰墩墩”,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雪容融”则以灯笼为基础,融入天坛、鸽子、长城等符号。熊猫和灯笼是中国特色的体现,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在价值。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奥运火炬的设计也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当下文化相结合,是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刻连接。2月2日至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点位火炬接力的主题为“中轴神韵”,是古都历史背景和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交汇。火炬在延庆的八达岭长城上传递,它体现了开放、和平的中国态度,是中华民族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象征。火炬经过张家口张北县德胜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体现了中国在消除贫困这一全人类共同使命中的责任与担当。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契机,能够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

  习指出:“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成功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了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绿色创新、人民生活改善,为全球冰雪运动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绿色创新”在本次冬奥会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无论是场馆建设、电力供应还是接力火炬、餐具都实现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的场馆是国家速滑馆,被人们亲切称为“冰丝带”。据科技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速滑馆是全球首个超大冰面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速滑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成为低碳绿色运动场馆建设的样板工程。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所有场馆将实现 100%绿电供应。在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投入 700 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此外,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可降解餐具是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生产,将代替塑料制品为冬奥会提供相关服务。北京冬奥会又一次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智慧是本次冬奥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以“中国风”托起“奥运范”,北京冬奥会必将再次惊艳世界。中国准备好了,让我们共赴一场美丽的冰雪之约!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