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83568869

13921398638

【48812】穿越千年说金银: 耳中明月珠 (河图洛影)

1970-01-01 ReflowTin

  女子都爱美。上学时,常常读到“耳中明月珠”“耳著明月珰”等夸姣的诗句时,便也想戴上美丽的耳环,像《陌上桑》里的罗敷和《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美得不要不要的。惋惜我怕疼,到今日都没有扎耳朵眼儿。

  女子都爱美。上学时,常常读到“耳中明月珠”“耳著明月珰”等夸姣的诗句时,便也想戴上美丽的耳环,像《陌上桑》里的罗敷和《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美得不要不要的。惋惜我怕疼,到今日都没有扎耳朵眼儿。

  女子都爱美。上学时,常常读到“耳中明月珠”“耳著明月珰”等夸姣的诗句时,便也想戴上美丽的耳环,像《陌上桑》里的罗敷和《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美得不要不要的。惋惜我怕疼,到今日都没有扎耳朵眼儿。

  前几天,在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里看到展出的古代金耳环时,我被它们深深招引,不由得想了解耳环的宿世此生。

  中国人戴耳环的风俗,最迟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耳环开始叫珰,也叫珥,多用金银、玉石等制成。东汉刘熙在《释名》里说:“穿耳施珠曰珰,兴于蛮夷,盛于华夏。”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精确的看出,最先戴耳环的是少数民族。

  明代《留青日札》里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本来,戴耳环开始并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戒备,对女子的行为进行束缚。

  因而,思想开放的唐代女子很少戴耳环。有专家研讨之后发现,唐代文献中基本上没有唐代女子戴耳环的记载,在传世的唐代画作和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特别难找到戴耳环的人。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终身”,可见那时耳环在女子的日子中不可或缺。

  由于耳环的存在,咱们能读到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郎画眉。”古人用明珠指代耳环,更带有一种夸姣的情愫。

  所以,耳环朴实成为一种为美丽加分的饰物,至今长盛不衰。(洛阳晚报记者 刘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