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83568869

13921398638

新能源带来泼天富贵IGBT接得住吗?

1970-01-01 ReflowTin

  新年伊始,当上证指数还在为冲上3000点而不断努力时,有这么一个板块彷佛率先实现了复苏,那就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板块,像斯达半导(603290)、时代电气(688187)、诚迈科技(300598)等玩家都迎来了大涨。

  IGBT板块在沉寂许久之后能够复苏,其产品上涨是估计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比如四川蓝彩就宣布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持续上涨,从今年开始全系列新产品单价上调10%-18%。无独有偶,三联盛、深微半导体等玩家也都相继跟上,上涨了旗下产品的价格。

  一般来说,产品的涨价意味着下游的需求旺盛,行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是对于IGBT来说,据笔者了解,下游的需求是比较平稳(低迷),未来是否复苏还需要到二季度或之后进一步明确。

  那么,造成这种非正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IGBT何时能真正好起来呢?笔者今天带你来一探究竟。

  不夸张地说,IGBT作为功率器件中的复合型器件,能够说是电子电力行业的“CPU”,它的产品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主要可大致分为消费级、工业级和汽车级,其中车规级IGBT对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而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IGBT也获得了高关注。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都突破了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36%和38%,市占率超过30%,未来这个比例继续上市,几乎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IGBT算是电动汽车和直流充电桩等设备的核心器件,说是“心脏”也不为过,而且据笔者了解,电动汽车所使用的IGBT数量高达上百颗,是传统燃油车的至少7倍,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7%~10%,直接影响电动车的加速能力等。也正因为IGBT的重要性,下游的认证周期达到了3-5年,这个行业的壁垒相对较高。

  据专业机构估计,IGBT的市场将从2020年的6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2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中车规级IGBT的市场增速则更快一些,超过了30%,简直成为了长期资金市场的“香饽饽”。

  因为下游的需求量开始上涨肉眼可见,从2022年开始,IGBT,尤其是车规级的IGBT出现了一股缺货潮,一些新扩产订单已被下游厂商提前锁定。在2023年初的时候,像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玩家的IGBT交货期最长要到54周,缺货情况可见一斑。

  行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原因除了下游需求旺盛,上游较高的行业壁垒,也阻碍了不少玩家扩产。IGBT 的核心生产的全部过程也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测与模块设计三个核心部分,各有其技术难点。长期以来,我国的车规级IGBT依赖进口,而海外厂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新能源整车厂的命运。

  所以,当海外玩家没有太多意愿加入晶圆厂扩产的队伍中时,“卡脖子”的场景就出现了。据笔者预测,短时间之内,海外玩家的垄断地位不会被轻易打破,海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多为 IDM 模式(即垂直整合制造商),像英飞凌、富士电机、三菱这三大企业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去年英飞凌又实现了创纪录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既然蛋糕足够甜,虽然困难,但是国内玩家也在这样的领域不断发力,力求分得一杯羹。据笔者了解,去年我国IGBT产量有望增长到3500万只以上,国产化率也有望达到30%。像中车时代的IGBT模块交付在轨交、电网领域市场占有率大幅领先,占有率国内第一,也排进了全球前十大厂商。

  虽然说国内玩家在IGBT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产能加速释放,像前不久广汽集团(601238)旗下广州青蓝IGBT项目就实现了投产,一期规划产能为年产40万只汽车IGBT模块。

  但是,国内有些中小的IGBT玩家依然面临着业绩亏损或者微盈利的局面,尤其是最近两年原材料(尤其是铜价)及人力成本在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产能一扩张,国内玩家就慢慢的出现内卷,据专业机构预测,即使部分厂商已经宣布涨价,短期内功率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也难有反转。

  就比如正在扩产IGBT路上的士兰微(600460),去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下降107%,再比如扬杰科技(300373)去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减少了11%和30%。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相关玩家IGBT的扩产也代表着我们逐步打破了国外玩家的垄断局面。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