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83568869

13921398638

骑行5分钟锁车花了20多分钟

1970-01-01 IGBT电镀模块

  ●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10.8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98.99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加12.79%。骑行中,不少消费的人都遇到过锁车难问题

  ● 一段600米的距离,消费者耗时超过30分钟,绝大多数时间用在了挪车停车上。明明在可停区域,但他反复挪车折腾了20多分钟,始终没有办法成功找到停车点,无奈只能接受调度,支付4元钱

  ● 消费者购买共享自行车租赁服务,对方理应提供正常还车服务,停车点异常锁车构成违约。对方不是通过软件设置便捷申诉渠道补救,而是强迫消费者接受交调度费还车,进一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 锁车难背后,既有技术限制带来的“停不好”困境,也有部分停放区规划不当导致的“不好停”问题,亟须建立“政府+企业+用户”三位一体的联合管理机制,找到改善停车问题和维护公众利益“最大公约数”

  因反复锁车未果被迫支付1元车辆调度费,消法专家陈音江近日提交诉状,将哈啰单车诉至法院。

  陈音江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说,前不久,他扫码骑行哈啰单车抵达目的地后,将车停放在共享自行车入栏结算区域内,锁车时系统却提示不在停车点,无法还车。他多次刷新定位,又在附近反复挪车寻找停车点,折腾10多分钟依然无法关锁。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勾选了“接受1元调度费并继续还车”,才锁上了车。

  这不是陈音江头一次遇到共享自行车锁车难问题。他认为,共享自行车涉及成千上万的消费者,而共享自行车运营企业此举构成了对消费的人违约和侵权。为了不让更多用户利益受损,他决定打这个“1元钱”的官司,希望推动处理问题,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10.8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98.99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加12.79%。

  而记者采访发现,骑行中,不少消费的人都遇到过和陈音江一样的问题——明明已经将共享自行车放入可停区域,边上就有同类单车停放,但系统一直显示距离停车点还有距离;还有人看到单车地图指引着标识P点的停车区,却无法辨别那里离自己有多远,导致没办法及时关锁继续被扣费。

  受访有经验的人指出,共享自行车锁车难背后,既有技术限制带来的“停不好”困境,也有部分停放区规划不当导致的“不好停”问题,亟须建立“政府+企业+用户”三位一体的联合管理机制,找到解决停车问题和维护公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市民骑行意愿持续高涨,让绿色出行行稳致远。

  2月9日,陈音江在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地铁站出口扫码租赁了一辆哈啰单车,骑行不到10分钟,到达海淀区永定路口西侧的自行车停车点,并将单车停放在该停车点的划线范围内,准备锁车结束本次租赁服务。但平台页面显示“你不在停车P点,无法还车”,并提供三种解决渠道:一是“定位不准,尝试刷新”;二是“去附近停车P点,距你32米”;三是“接受1元调度费并继续还车”。

  在尝试刷新和在附近寻找停车点两种方式之后,陈音江均未能正常锁车还车,无奈只能接受交1元调度费还车。按照哈啰单车计费规则,起步价(前30分钟)1.5元,时长费(超出30分钟外)1.5元/30分钟。陈音江此次单车租赁服务共历时10分57秒,合计支付2.5元(1.5元骑行费,1元调度费)。

  3月3日,他在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附近租赁同一品牌共享自行车时,再次遇到锁车难问题。根据他提供的平台截图提示,他反复挪车,先是“距离3米”,然后是“距离5米”、“距离29米”,随后又变成了“距离1米”……这样反复折腾了20多分钟,陈音江始终没有办法成功找到停车点,最后只能接受付费调度。

  在这段600米的距离中,他骑行花了5分钟,不断挪车找停车点锁车花了20多分钟,总计超过30分钟,最终支付了4元钱(3元骑行费,1元调度费)。

  “不但多花了钱,还因为反复停车浪费了时间。”陈音江认为,消费者花钱购买共享自行车租赁服务,对方理应提供正常还车服务。消费者将单车停放在自行车划线停车点后,仍然异常锁车,对方构成违约。

  “对方违约在先的情况下,不是通过软件设置便捷申诉渠道等方式采取补救措施,而是强迫消费者接受交1元调度费的方式还车,进一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如果消费者不接受交1元调度费还车,有几率会使延时锁车产生更高费用。”陈音江说。

  陈音江的遭遇并不少见。在某第三方投诉反馈平台,有关各类共享自行车锁车难的投诉记录达1万余条:“停车定位不准,另外收费”“定位失败,重复刷新几次均无用,只有交调度费”“明明把共享自行车放在自行车停车区域,却说我停在管理区外,要收5元”“共享自行车已停放规范,仍收取调度费,联系客服不处理,不退费,联系不到人工客服”……

  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随机采访多位路人发现,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有的因共享自行车停车点难找而产生调度费,有的因定位不准需沟通客服才能关锁,有的因时间不够来不及找停车点而被罚钱。

  “起步价1.5元,超过30分钟又要收1.5元。”3月22日,北京海淀居民杨先生骑行某品牌共享自行车时发现,明明已经骑到停车点了,却怎么都锁不了车。他根据平台提示反复挪车寻找停车点,眼睁睁看着骑行费用从3元升至4.5元,最后不得不找客服解决问题。

  杨先生吐槽道,虽然骑共享自行车挺方便,但开锁简单锁车难,一不小心还会因为不在区域内停车支付调度费。在不熟悉的街区,他有时宁可多走两公里,也不愿意和共享自行车“斗智斗勇”。

  谈起共享自行车停车难,在北京朝阳工作的张女士也“窝了一肚子火”,她至少有过10次锁不了车的经历。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发生在2个月前,那天她没有开车上班,乘坐地铁到站后,在地铁口数十辆共享自行车中挑了一辆看起来最干净的,准备骑行1公里到单位。

  根据她的估算,骑行用不了10分钟,完全赶得上9点的上班打卡时间。可是没有想到,到了单位附近,她按下关锁键不到3秒,“啪嗒”一声,锁弹开了,平台提醒“请到规范停车点停车”。

  “共享单车明明已确定进入可停区域,边上就有同类单车停放,但软件一直显示距离停车点60米。无论怎么刷新网页都没用,挪了好几次车仍然没有用。”时间在催促张女士,距离她的打卡时间还剩1分钟。

  如果上班迟到,一个月的全勤奖就泡汤了。张女士放弃关锁,飞奔向单位,可结果还是迟到了。等她歇了会儿想起来再出去找那辆车试图关锁时,发现车已经被别人骑走了。到了晚上,她收到一条短信,“骑行扣费16元”。

  3月28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地铁口的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停放区,记者将不一样的品牌的3辆共享自行车依次放在同一地点进行关锁测试发现,一辆顺利关锁,另外两辆关锁失败,其中一辆在记者反复挪车六七次后锁车成功,另外一辆挪车六七次后仍未成功,记者联系客服进行反馈后锁车成功。

  在朝阳区一小区附近的白色框线停放区内测试时,记者也收到了“去附近停车点,距你29米”的系统通知,当记者根据地图指示找到下一个停车点后,再次收到“不在停车规范区”的提醒。最后,记者将共享自行车挪出白色停车点框线,分别往南、北方向推行几米后再次返回停车区域,才顺利关锁。

  对于此现状,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定位漂移”,由于定位存在一定偏差,或者部分区域信号较弱、扰,系统对车辆的定位出现偏移,明明在停车点,定位却显示还差几米,导致没办法还车。

  某共享单车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人多也会堵塞信道,所以在高楼大厦较多,尤其是大楼镜面较多的场景下,定位信号的准确度会受到影响。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郑翔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共享单车的定位信号受到了干扰,影响了定位的准确度,造成共享自行车后台认定车辆的位置和实际位置产生了一定偏差,共享自行车后台系统会判定车是在“电子围栏”之外,而用户看见的车辆已经停放在白色停车点框线之内。

  记者注意到,为了提高共享自行车的定位精度,有关部门和企业已经尝试了共享自行车双定位模式、“电子围栏”内设置蓝牙道钉等多种方式,但依然不能完全避免锁车难的情况。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困境背后,既有技术限制又与部分停放区规划不当有关。共享自行车所用的卫星定位和还车导航不精准、个别停车位信号弱、用户手机定位有偏差等综合因素,加上受成本限制,企业投放车辆的定位精度有限,并且单车停放的调度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运营维护,导致用车高峰期共享自行车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停不好”。

  而“不好停”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区初期规划不完善、共享自行车停靠点分布不均;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城市发展,产生了新的停车点需求,而旧停车点逐渐没落,加剧了单车“不好停”的消费体验。

  在专家看来,亟须建立“政府+企业+用户”三位一体的联合管理机制,有资质的相关单位要建立起共享自行车这一准公共产品属性的意识,并敦促运营企业定时进行共享自行车清理与维护,将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同时也要加强公民停车规则意识,以此来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3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2024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其中提到“推动运营企业车辆全部采用高精度卫星定位,实现全部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区电子围栏入栏管理”。

  在郑翔看来,这个办法有利于共享自行车行业的规范发展。企业增加共享自行车的使用精准度,也就是提高了服务质量,让我们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意愿。

  对于具体举措,郑翔建议,共享自行车企业应及时淘汰不可以使用高精度卫星定位的车辆,或者在旧的型号车辆上加装定位装置。有关部门须准确梳理现有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共享自行车停车位,查漏补缺,对易发生纠纷的区域,增加停车区域、精准电子围栏范围。还可以以速度换空间,在早晚高峰,增加运维车辆和人员,将共享自行车从轨道交通站点及时移转到居民小区等区域,及时腾空停车位,使得共享自行车及时流转。

  “从技术层面来看,最简单的就是增加容易出错位置的‘电子围栏’的大小,增加容错的幅度,减少定位不够精确造成的问题。如果可能,建议共享自行车运维人员在纠纷较多的位置和时段(如早晚高峰)提供线下服务,人工关锁。”郑翔说,对于共享自行车企业增加的成本,可优先考虑政府补贴一部分、消费者分担一部分。

  从规划层面来看,郑翔建议,在地铁出口、交通转换枢纽、旅游景点等共享自行车使用频率较高的地区划定更多的共享自行车停车区域。同时对共享单车实际使用的情况做精准定位,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从使用者方便的角度合理设定停车位置,防止为了可以停车,骑车人不得不走更远路的现象。

  “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要不停地改进革新使用具有低功耗、低时延、覆盖无死角的高精智能锁等技术方法;搭建稳定、高并发量、及时性的后端云平台,保障信号收发通畅,实现全部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共享自行车停放区电子围栏入栏管理要求,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精准的运营服务。”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穆之说,同时也要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科学规划共享自行车停放区域,严格执行停车规范,便于用户缩短停车的时间成本,推动共享自行车行业健康发展。

  某共享单车品牌方和记者说,他们会根据有关要求,在交管部门的指导下,增加高精度定位分体锁车型,提高定点停放技术,进一步挖潜停放空间,更精准有效地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